“家人”式养育催生新型消费
本文转自:镇江日报
“萌宠经济”升温
“家人”式养育催生新型消费
本报见习记者 丁星 本报记者 朱婕
室内,洗护架排列整齐。热水阀打开,水温调好。下午2时,客人们准时到来。称重、剪指甲、洗澡、烘干,一气呵成。在市区的一家宠物医院,这是日常一幕。这里的“客人”,是猫、犬等“毛孩子”。
近年来,宠物食品、医疗、美容等行业兴起。镇江乘风起势,宠物消费市场快速扩容,呈现新特征。
从“吃饱”到“吃好”业态多元
傍晚,遛狗市民遍布小区、公园。宠物店内,客人络绎不绝。我市的宠物消费,正从小众走向大众。
“吃是最基础的!猫有猫粮,狗有狗粮。专粮专吃更好。”快递站经营者张阿姨是资深“宠主”。她养了三猫一狗,每只都有专属食盆、水盆。她的生活方式,是当下不少养宠人群的缩影。
像张阿姨一样的“宠主”越来越多,养宠方式也愈发精细:干粮、主食罐头是必备;冻干、小鱼干、磨牙棒是零食;鱼油、益生菌成健康补充。“产品多了,我们按需搭配。”市民李女士说,“猫咪拉稀,就配益生菌。掉毛严重,加鱼油美毛。”
“吃”之外,医疗、美容、殡葬、社交等消费板块也在崛起,形成了多元业态共生。高德地图显示,仅京口区,就有超30家宠物医院。
细分领域,变革明显。以亲和宠物医院为例,不仅提供疫苗、绝育等基础服务,还开设心内科、骨科、肿瘤科等细分专科,专业度直追人类医疗。生命终点、亦有温情,渡宠堂等宠物殡葬机构,则帮助宠物安详走完最后一程。记者还留意到,部分企业嗅到了宠物市场的商机,计划研发宠物咨询软件,打造养宠社交圈。
“宠物即家人”情感需求驱动消费
市场蓬勃,根源在于观念转变。“宠物即家人”,渐成共识。
和成宠物医院李医生感触颇深:“最直观的表现是起名。我们为初诊宠物建档,95%以上都有名字。“宠主”们要么当儿女养,要么当弟弟妹妹养。”养狗一年的张女士,曾在朋友圈感慨:“养狗前,想着坚决不让上床。养狗后,原则丢了。狗狗,就是‘家人’。”
这一观念,回应着社会的“陪伴缺失”。异地工作、空巢老人成常态,独生子女需玩伴。宠物扮演起情感填补者角色。“00后”女孩小杨,今年夏天刚到镇江工作,正计划着领养一只幼猫。“世界破破烂烂,小猫缝缝补补!它将是我在镇江的第一个‘家人’。”她说,有了猫,心里有寄托,回家有盼头。为了养猫,她还加入了线上社群,结识同小区的猫友,宠物由此成了一条社交纽带。
“宠物即家人”的观念共识,强化了消费市场。“现在宠物金贵多了。”李医生告诉记者,不管宠物是捡是买,很多主人都会主动来做体检、打疫苗,驱虫、绝育,一条龙服务。
价格比较体验优先市场趋稳
市场扩大,但消费并不盲目。理性与谨慎,成为新风向。
选宠时,小杨考虑过布偶、拿破仑等名贵猫种。但综合收入与目的,她选择了领养普通小猫。“价格低廉的狸花、胖橘,同样可爱。”她坦言,对于网上贷款买宠的热潮,她和身边的朋友并不认同。“小杨们”的理性,有市场印证。布偶猫价格曾高达万元,如今,仅需几千元。盲目跟风,可能宠财两空。
线上线下价差,也推动理性选择。李医生身兼行业者与养宠人双重身份。“常有宠粮商家来医院投货架。但作为养宠人,我会网上比价,选性价比最高的。”
这样的消费模式,则促使市场分化。位于大市口的某萌宠生活店店员坦言,房租水电成本高,单卖宠粮,线下难做。“所以,我们主打零距离互动,搭配进口零食,保证客流。”
走访中,记者发现,当下我市宠物消费市场持续扩容,业态日趋多元,消费行为趋理性,但其背后也有隐忧。资深“宠主”张阿姨告诉记者,部分品种宠物被炒作至数万元,价格跳水致损失,更有商家借“免费领养”之名,行捆绑消费之实。“这些短板都制约着市场健康发展,呼吁大家理性对待的同时,也希望能有相关规范来进行约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