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猬:人类的带刺“邻居”

本文转自:今晚报

  刺猬是哺乳纲、猬形目、猬科所有动物的统称。人们传统印象中那种背部布满棘刺,受到惊吓便会缩成一团的刺猬,其实主要是猬科下猬属、大耳猬属、林猬属的几种动物。而它们的表亲,同样是猬科下毛猬属的小毛猬,新毛猬属的海南新毛猬,中国鼩猬属的中国鼩猬等“刺猬”,体表根本没有棘刺,长得都很像大老鼠。

  现在宠物市场上出售的刺猬,是原产于非洲的非洲猬属的四趾刺猬,也叫非洲迷你刺猬。顾名思义,这种宠物刺猬的前足仅有四趾,而我国有野生种群分布的刺猬,基本上都是五趾。

 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格林童话《刺猬汉斯》,通过讲述刺猬人汉斯的故事,传递了勇敢面对困境、真诚待人以及诚信为本等多重人生哲理。我国古代诗人也对刺猬有过生动描写,如“行似针毡动,卧若栗球圆”,将刺猬行走时如针毡般颤动、蜷缩时似栗子圆滚的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;还有“杀人莫敢前,须如猬毛磔”,用刺猬的棘刺张开之态,比喻戍边战士令人不敢靠近的凛然杀气,这般想象天马行空,却格外传神。

  刺猬的棘刺其实是其特化的毛发,长度通常在两厘米左右,主要由角蛋白构成。棘刺内部空心且带有横向支撑结构,这使得它们既轻巧又坚韧。一只成年刺猬全身约有5000多根这样的棘刺,若随意触碰,不仅会扎手,严重时甚至可能扎破皮肤导致流血。

  童话故事中常描述刺猬用棘刺扎着水果运回家慢慢享用,但这并非现实情况。实际可能是寄生在刺猬身上的蜱虫,吸饱血后变得圆润通红,让童话作者产生了这种误解。古希腊寓言《刺猬与狐狸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刺猬仅凭蜷缩防御这一招,便让狡猾的狐狸屡战屡败。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也曾写下“狐狸多知,而刺猬有一大知(防御)”的诗句,生动诠释了刺猬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智慧。

  那么,刺猬为什么要缩成球形呢?原来,它们腹部没有棘刺,而是覆盖着柔软的皮毛。它们在缩成球形时甚至还会采用跳跃的方式,以此拉开与天敌或威胁的距离。但腹部没有棘刺大致就是刺猬最为致命的弱点,狐狸、黄鼠狼、猫头鹰等天敌对此了如指掌,它们都会将缩成一团的刺猬拨开,攻击其柔软的腹部。

  刺猬是杂食性动物,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小动物为食。但它们的食物组成中约三分之一为植物性食材,包括果实和茎叶。

  克拉玛依沙漠边缘地带高温干旱,昼夜温差大,特别适合种植西瓜。但是,生活在这里的刺猬们也同样面临着“口渴”的问题。太阳下山之后,母刺猬就会带着幼崽,浩浩荡荡地前往瓜田,找到一个成熟的大西瓜,咬开瓜皮,啃食里面富含水分和糖分的瓜瓤。有时候,吃饱喝足的刺猬还会在西瓜肚子里睡上一觉,醒来再继续大快朵颐。不过,好在这种事情仅在夏季高温缺水时才会偶尔发生。相对于刺猬一晚上便能消灭数十克重量的害虫而言,它们造成的这点损失微不足道,所以瓜农们并不会为难这些可爱的小家伙,往往都是“驱离”了事。

  很多观测数据都显示,刺猬是城市里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。但刺猬是夜行性动物,畏光喜暗,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。所以我们在野外遇见它们的几率并不高。


后再进行评论